厨房垃圾连带着可降解的绿色垃圾袋一起埋进土去,不出一个月就发酵分解转化成为油水十足的有机肥料。上城区南星街道水澄桥社区正在进行一场有趣的“餐桌自救”试验,实现了部分厨余垃圾就地解决。
今年暑假,社区还准备邀请辖区青少年到试验田开展“餐厨垃圾自循环”的社会实践,“我们希望提供一个思路,如果孩子们能用科学的方法处理生活废弃物,或许对推广整个城市的环保理念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社区书记吴佳容对此很期待。
绿化工“变废为宝”的生态实践
想出这个点子的是唐龙章,社区专职绿化工。“我在家里养花,埋一些鱼肚肠、鸡蛋壳,植物就会长得很滋润,我想小区花园的花花草草应该也是同样的道理……”3年前,他在江新苑小区一块6平方米的空地上捣鼓起来。
剩菜叶、豆类外壳、鱼鳞碎骨、虾壳、豆腐渣等厨余垃圾是上好的堆肥材料。唐师傅将厨余垃圾埋入60厘米深的土坑,上盖20厘米左右的泥土,再种上了树苗、瓜果苗。
一开始,居民们半信半疑:厨房垃圾埋进土里就能变肥料?直到一段时间后,唐师傅打理的空地上,草木长得郁郁葱葱,枇杷树上挂满了诱人的果实。居民们才打消了疑虑,纷纷加入到这一“变废为宝”的行动中来。
四块试验田每月“吃”掉五十袋垃圾
如今,整个水澄桥社区共开辟了4块类似的试验田,由社区居民分块认领,其中两块在水澄南苑,另外两块在江新苑小区。面积都不大,加起来也就三四十平方米,每月能消化掉四五十袋厨余垃圾。
唐龙章当仁不让,成了四块试验田的技术指导。三年来,陆续有200多名居民先后向他“取经”,并如法炮制在试验田里埋下厨房垃圾,种上辣椒、番茄等绿色蔬菜。
对于开出专“吃”厨余垃圾的试验田的探索,水澄桥社区给它起了个高、大、上的名字——“分散式就地垃圾处理模式”。社区书记吴佳容说,这种做法准备在整个社区全面铺开。“开辟更多的试验田,意味着需要填埋更多的厨余垃圾,今后南星街道机关内部每天产生的约25公斤厨余垃圾也在考虑之列。”
试验田搬进了居民家的阳台菜园
随着居民接受度的日益提高,试验田也搬进了不少居民自家的阳台菜园。
居民小裘就是其中一位。她家阳台上种上了丝瓜、番茄、辣椒等蔬菜,绿意盎然。小裘说,自家操作更简单,厨余垃圾无需装袋,直接埋入约30厘米深的土壤,洒少许水后上盖10厘米左右的土壤。过一个多月后,垃圾变成了肥料,再把蔬菜种子埋下。之后,适时收集一些厨余垃圾作为追肥。
小裘以丝瓜种植为例,算了一笔经济账:我家有1平方米的阳台菜园,一天餐桌的厨余产出,基本上能供应约5株丝瓜苗的繁茂生长,而且使用厨余垃圾作土壤肥料后,土壤虫害极少收成也旺,“厨余垃圾消灭了,私人菜园绿色环保还有乐趣,一举多得啊。”小裘喜滋滋地说。
据粗略统计,整个水澄桥社区有20多位居民,在自家的“阳台菜园”用上了厨余垃圾产生的肥料。
涂圣伟:绿色转型风劲吹 产业结构焕新颜 逐“绿”求变,传统产业焕新发展。 布局绿色低碳产业新赛道,培育绿色竞争新优势。 数字化绿色化“双化”协同转型发展,塑...
杜月:“两新”政策落地显效 不断激发投... 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呈现出三方面特点:市场为主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扩大需求与优化供给相结合、统筹推进与重点突出相结合。目前,...
袁剑琴:“两新”加力政策释放消费需求 ...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今年我国扩内需、促消费的重要...
么新: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车转型,循环经... 在由线性经济转为循环经济的道路上,让旧件得以“新生”的再制造,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再制造的最终产品,质量性能与原件一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