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古时代的钻木取火,到现代的火力发电,燃烧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光明与温暖,是人类历史上最基础、应用最广泛的高效能源利用方式。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有这样一支团队,希望将燃烧过程变得可控,在最大限度利用能源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减少污染。
“怎样将燃烧过程变得可控,在最大限度利用能源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减少污染,这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值得我们倾心研究。”吕清刚常常这样告诉他的学生。
他是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同时兼任循环流化床实验室主任。在同事们的印象里,他穿着朴素,走路速度极快,温和、谦逊却不失威严。在他的带领下,实验室正在不断创造佳绩。
十几年来,实验室在探索中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国内知名的循环流化床技术研发团队。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国家“七五”至“十一五”科技攻关课题以及多个国家示范工程,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并与国内十余家锅炉制造厂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将科研成果书写到产业发展中。
赤诚梦想照亮前路
工程热物理所研究员那永洁在所工作25年了,他经历了循环流化床实验室早期的艰苦岁月,见证了实验室的发展壮大。
那永洁告诉记者,循环流化床实验室一直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并将中科院院士吴仲华先生所倡导的IGCC技术中的煤转化关键环节作为发展重点,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进步。早期,在研究员王达三的带领下,实验室将研究目标定为循环流化床煤燃烧锅炉;之后,吕清刚按照“容量倍增”的技术思想将循环流化床技术发展到新的高度,很快在国内外市场得到认可。
当初,科研基础条件薄弱且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科研发展。但是,物质条件的匮乏并没有阻挡科研人执着的科研梦想,凭着深厚的科研功底,大家心无旁骛,想方设法解决技术问题。当一个个技术难关顺利突破时,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难以言喻的喜悦与兴奋。
上世纪90年代,实验室承担中法国际合作项目“典型中国煤的循环流化床燃烧特性和排放特性试验”期间,整个团队只有9名成员,每次试验整个系统都需要连续几天几夜运转。为圆满完成该项目,大家不分白天黑夜倒班上岗,一丝不苟地完成试验研究,再苦再累也坚持完成分配给自己的工作。
涂圣伟:绿色转型风劲吹 产业结构焕新颜 逐“绿”求变,传统产业焕新发展。 布局绿色低碳产业新赛道,培育绿色竞争新优势。 数字化绿色化“双化”协同转型发展,塑...
杜月:“两新”政策落地显效 不断激发投... 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呈现出三方面特点:市场为主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扩大需求与优化供给相结合、统筹推进与重点突出相结合。目前,...
袁剑琴:“两新”加力政策释放消费需求 ...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今年我国扩内需、促消费的重要...
么新: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车转型,循环经... 在由线性经济转为循环经济的道路上,让旧件得以“新生”的再制造,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再制造的最终产品,质量性能与原件一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