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近期攻克干旱区盐碱土砷(As)污染的微生物控制技术难题,将降低来自土壤中砷中毒的风险。
据了解,砷在盐碱土中特别活跃,很容易迁移到农作物、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造成污染,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威胁。新疆与内蒙古、山西、湖南、云南等地都属高砷富集区。然而,由于高盐碱等原因,利用蜈蚣草进行植物修复等技术难以在西北干旱区推广应用。
2006年起,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污染控制与环境修复研究室主任潘响亮及其团队,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开展盐碱土砷污染治理研究。经过不懈努力,科研人员研发出原位微生物矿化固定新技术,从土壤中分离出多株耐盐碱、耐低温的高效细菌,这些细菌可将砷固定在土壤矿物晶格中,从而将砷长期稳定地“锁”在土壤中,以有效防治砷进入食品和水体,进而进入人体。
潘响亮表示,目前他们已获得20多株此类细菌。多年的小试、中试和田间试验表明,这项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经济可行的盐碱土砷污染控制技术手段。可推广到奎屯、内蒙古等地盐碱土的砷污染治理,也可推广到国内外非盐碱土的砷污染治理。另外,技术还可以有效修复其他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
涂圣伟:绿色转型风劲吹 产业结构焕新颜 逐“绿”求变,传统产业焕新发展。 布局绿色低碳产业新赛道,培育绿色竞争新优势。 数字化绿色化“双化”协同转型发展,塑...
杜月:“两新”政策落地显效 不断激发投... 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呈现出三方面特点:市场为主与政府引导相结合、扩大需求与优化供给相结合、统筹推进与重点突出相结合。目前,...
袁剑琴:“两新”加力政策释放消费需求 ...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今年我国扩内需、促消费的重要...
么新: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车转型,循环经... 在由线性经济转为循环经济的道路上,让旧件得以“新生”的再制造,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再制造的最终产品,质量性能与原件一致,质...